認識情緒從擴展情緒語彙開始

其實讀完《情緒動機》已經有好一段時間。隨著孩子們年齡、認知、情緒控制穩定,其實可以試著與孩子共讀,聚焦單一名詞有主題性的討論。

「情緒動機」把情緒分為喜、怒、哀、樂、緊張與綜合六類,再針對六類細分,共有100種情緒名詞解釋。重要的是,作者都只用一頁討論一種情緒,簡潔扼要,在每頁探討的主要情緒名詞旁邊也放上同義詞與反義詞,且每頁上方都有手繪圖解。

為什麼擴展情緒語彙與知識很重要呢?
試想,我們的成長過程中,自己是如何認識情緒,多是來自周圍環境。也許進入學校有機會學習辨識情緒,但學校還是以課業成績為首的生活,多半是等自己長大才有機會意識到情緒的存在,開啟真正的情緒辨識歷程,開始意識到自我覺察是需要練習。

多數人最常在日常生活使用的情緒相關字眼不離「開心」、「生氣」、「快樂」、「難過」。但,究竟喜怒哀樂的程度差異有哪些,所看到的是生氣,還是難過? 是害怕,還是擔憂? 而悶不可聲代表的是生氣、難過、憤怒,抑或是壓抑?

每種情緒表現除了有不同程度差異外,個體外顯行為也有可能不是我們所自行判斷的情緒表現。當把眼前的行為定義為某種情緒表現,孩子久而久之認定某行為與某情緒是等號。但實質上,孩子內在的情緒仍在,疑惑困擾還在,不知如何處理也還在。

對於原有情緒行為困惱(問題)的孩子在認知上可以理解下,情緒總先爆發或常一發不可收拾的狀況降低,自我控制能力進步,心智也比過去成熟,願意等待開始與聆聽的參與口語討論。適時加入擴展情緒語彙的活動,一種認識自己和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在,建構情緒知識,如同該書封面所言「了解自己,同理他人」的轉化。

再則,經由瞭解情緒語彙,擴展情緒用語,相互討論,進而能共同成長,避免人際與親子家人相處上的誤解。因此,成長的同時也代表要面對的人事物越趨複雜,辨識自己與他人互動過程中的內在變化是重要的議題。